2025年01月18日
微信

福音时评 | 当孩子游戏上瘾,家长应该反思的是自己的教育方式

作者: 耶雅亿 | 来源:基督时报蒙允转载 | 2022年09月20日 10:12 |
播放

真人真事,不可思议。

在浙江,有一名14岁少年因沉迷游戏而成绩下降。大学老师的父亲屡次教育他,但他照玩不误。

有一次,父亲摔烂过他的手机,骂他一顿后,他直接从11楼家里的窗户跳下。

颅脑损伤,全身多处骨折,ICU里躺了六天,刚刚可以活动手指,他又开始打游戏了。

1
太离谱了!
为什么孩子上瘾呢?
因为游戏设计的初衷
就是要人上瘾,然后消费啊

我儿子喜欢玩一些城市设计、铁道交通类的游戏。刚开始,不收费,或者收费很低,玩几个月后让我各种充值、晋级、买VIP。原来,这些游戏貌似人畜无害,是益智类。但其初衷是以“让人成瘾”为目的设计出来。

雅亿认识一些程序员,有些人的公司就是开发游戏的。他们告诉我一些,游戏的秘密图片图片。游戏里的虚拟身份、奖励、荣誉系统、彩蛋的不确定性、关卡之间的过渡……所有这些,目的不是为玩家益智,而是让玩家上瘾。

只有上瘾了,才会从免费玩家到氪金玩家,游戏公司才能赚钱。

在游戏公司上班的人,都是名校毕业的高智商人群,包括心理学家都是智囊团,这些精英拿着高工资,没日没夜琢磨的事情,就是怎么让玩家上瘾。

So我们的孩子,不可能不上瘾。

游戏研发设计者的智商,对孩子们来说是降维打击。更可怕的是其背后的力量,对孩子的各方面碾压与心灵的摧残,结果是让孩子们沉溺其中,变成傀儡。

从ICU刚出来,死也要继续玩。

何等悲催。

这个有毒的钩子太厉害,做家长的,不防不行。

雅亿作为青少年家长,要提醒读者,一定要关注这两个官方公众号。

这是为了帮助孩子逃避网瘾,要求游戏公司设计的,覆盖了大多数的网游。

你关注之后,在“成长守护”这里进入“管孩子游戏”。

记住,你一定要绑定孩子微信。

这样,你孩子玩什么,你手机上都有数。孩子一旦登录网游,你马上就接到通知了。

你可以对孩子玩的游戏内容、玩游戏的时间、充值金额,设置好限制。家长必须监督,引导,否则再自律的孩子也会打游戏打得六亲不认。

游戏上瘾,孩子可能沉溺到课业荒芜……更可怕的是,孩子的感情系统出现问题,对现实世界人事物越来越冷漠,甚至会变得像牲畜那般冷血。雅亿不危言耸听,这个是科学的。

2
孩子若能在现实世界
得到成功、快乐、关爱
游戏的吸引力就不强了

我不反对孩子打游戏,因为完全不打游戏的孩子,可能跟同龄人没有共同语言,可能被孤立。

我觉得,破解孩子网瘾的解药根源于亲子关系。我不要让自己成为孩子打游戏的敌人,而是和孩子站到一起,成为他的“自己人”。

有关打游戏这件事情,孩子当然知道打多了不好,但是他没有力量来自律。

青少年,只听和他最亲的人的话。

孩子的一生中会不断回望儿时:
父母有没有疼我?
我需要的时候,他们陪了我吗?
他们鼓励我吗?看到我会笑吗?
我做得好的时候有没有鼓励?
我受伤生病的时候有没有安慰?

我认识一个沉溺虚拟世界的男人。每当他回望童年时,全是父母的争吵、冰冷家庭氛围,对他的否定忽视……他感觉:原来这辈子父母真正关心他的时候,是从他大龄不婚开始的。

不久之后,这个男人自杀了,死时尚未结婚过。他的父母痛不欲生,也要接受这个苦果。

雅亿不是责怪他的父母,因为家里其他的孩子都好好活着——同样的父母,同样的教育方式,有人可以化作成长的肥料,有人就会投身于虚拟世界,最终被淹没、被耗尽……

我们做家长的,一定要了解自己的孩子。

有些孩子是向日葵,给点阳光就灿烂。

有些孩子喜欢逃离现实、动不动就幻想着平行世界。对这样敏感的孩子,做父母的只能花更多时间,更用心地陪伴他。一定要让他找到特长,在现实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感。

脱离虚拟世界的力量,来自于真实世界中的安全感与自信心。在作家张晓风的一篇散文《放学回家,知道妈妈在厨房里,就有了安全感了》,她如此描述孩子对妈妈爱的需要:

知道么,对一个孩子而言,我不知道这该算是一个简单的或是奢侈的愿望——离家之前,你知道妈妈在(她或许送你,或许不送,但这都无关紧要),回家之时,你知道妈妈在等着——和妈妈一起等着的还有她的拥抱、她的亲吻、她的唠叨的询问。她的热腾腾的小点心。

皇甫军伟老师说,当他和那些网瘾孩子聊天的时候,许多孩子没讲几句就哭了……其实,这些孩子是在父母那里没有得到足够的爱,是父母的伤害迫使他们去别处寻找……

3
12岁之前
是孩子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
一定要让孩子知道
真实世界的是非对错

一个杀人犯曾给父母的一封信,字里行间传达出来的,是家庭教育的失败。他说:
4岁,我摔倒了,你说是石头的错;
6岁,我撒泼耍赖非要买两个变形金刚,你同意了;
12岁,我骑车撞到别人,你偷偷替我赔钱道歉;
33岁,我欠下高利贷,你拿出所有积蓄替我还清;
34岁,你没给我钱,我只好去抢劫,却失手杀了人……
在童年时期,家长溺爱。后来,家长发现孩子成为一个没担当、没能耐的人,断了对他的经济供养,已经来不及了。

不得不承认,这就是很多家庭的现状。

多少孩子大学在毕业后选择啃老、不婚不育、沉溺虚拟世界、甚至同性恋。家长忽然惊觉,我的孩子已经长大了,但他却与我近在咫尺,话不投机半句多。

孩子在小的时候,家长没有好好地陪伴。小歪树没有修理,长大后,就结不出果子。

如李玫瑾说:
“6岁之前,父母的话是黄金
12岁后,父母的话就是垃圾。”

不忍用杖打孩子的,是害他。
真爱孩子的,要从小管教。

成长,是一个很慢的过程,我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,双方都需要学习真理、碰壁、反思,再重新去尝试立界限,让孩子在弹性界限里接触电脑、适度地玩游戏。

家长一定要给孩子设置玩游戏的规则与时间,不妥协。
温柔坚定地执行,不扯皮。

孩子会愤怒,就地打滚,耍赖,当我们选择表达拒绝的时候,其实也是向孩子输出一种正面的心理暗示:

我相信你是有能力面对我说No的;
我相信你有能力跨越这些崩溃与抓狂的情绪,从而摆脱网瘾的;
我相信你是可以变得更好的。

4
我必须学习
用孩子所能接受的方式
向她表达爱
并且,持之不懈

青少年的孩子如同“箭猪”。看似沉默,其实很容易竖起满身的刺来。

他们之所以动不动就走极端,歇斯底里,剑拔弩张,沉溺虚拟世界,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和接纳。每次,当我们觉得自己爱不起来,或是无法表达自己对她爱的时候,雅亿用一则盛子潮先生的微童话来勉励自己:

“小刺猬的妈妈前几天去世了,小兔子很想接小刺猬来家里玩,兔妈妈说,小刺猬身上长着刺,一不小心就会扎痛你的。

第二天,小兔子把自己身上的毛都剪了下来,兔妈妈太惊讶了:你这是干什么?小兔子骄傲地回答:我要用兔毛给小刺猬织一件兔毛衫,小刺猬穿在身上就不会扎痛我了。”

我经常告诉自己:“好吧,让我做这只小兔子吧。”

当儿子用各种各样方式挑战我愤怒极限的时候,我尝试放下自己的感觉,让我学着付出自己的“毛”,学着去想想ta的感受和需要……

先恩典,后真理。

我爱得让ta无话可说,举手投降。

给了界限之后,不要忘记给这个悖逆冷漠充满刺,动不动就跟你怒怼的孩子一点温柔吧。不要说教、不要自怜,一杯饮料,一个擦脸的热毛巾,一个不方便时候的倾心陪伴……孩子心里暖了,才有力量去面对外面的压力、同龄人的伤害、自我身份的怀疑、想上网打游戏的冲动。

无论如何,你我就是孩子的一片天空,是父爱的代言人。加油,愿我们的孩子们从我们身上看到温暖与力量,向天而去,活出美好。

立场声明
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
版权声明
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 (021-6224 3972) ‬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